黃綠卷毛菇小尺度遺傳多樣性研究中獲進展
黃綠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廣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的可食用大型真菌,因可食用性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已成為高原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該菌多形成肉眼可見的蘑菇圈,這為探討它的遺傳多樣性形成機制及生態學功能提供了便利。之前基于微衛星(SSR)的黃綠卷大空間尺度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發現,該菌在整個青藏高原尺度上具有較為頻繁的基因交流,這與其他大型真菌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同(大型真菌孢子一般散落在距離子實體數米范圍內)。
大型真菌的遺傳多樣性分布格局主要受其生殖策略與散布能力的影響,但當前較難在野外直接觀測一種物種是傾向于有性還是無性生殖。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植物適應與進化學科組采用探究黃綠卷毛菇基株(基株:一定空間內基因型相同的個體的集合,通常認為同一蘑菇圈上的所用大真菌子實體來自同一基株)大小、密度及持續性的方式來推測其生殖策略:擁有大尺寸基株的物種傾向于采用無性生殖、擁有數量眾多小尺寸基株的物種傾向于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
為了厘清黃綠卷毛菇基株形成當前遺傳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機制,學科組探究了該菌小空間尺度(選取3塊樣地以及5個蘑菇圈,利用3年時間采集了234子實體和72份土芯)的遺傳多樣性及基因交流,發現該菌擁有相對較大的基株尺寸(5.82±0.51m),表明該物種更傾向于無性生殖。該物種在小空間尺度(7-30 km)上基因交流并不頻繁,結合青藏高原季風、動物大規模遷徙及人為因素,可推斷人為的子實體貿易促進了該菌在青藏高原的基因交流。研究顯示,黃綠卷毛菇各個蘑菇圈的遺傳多樣性逐年遞減,說明該菌種內對于植物根際養分有著激烈的競爭,且較少有新基因型產生也表明了較強優先效應(priority effect)的存在。研究發現,黃綠卷毛菇地上(子實體)、地下(土壤菌絲體)的基因型具有較高的相關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Fine-scal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 dynamics of the fairy ring fungus Floccularia luteovire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為題,發表在Fungal Ecology上。
黃綠卷毛菇(F.luteovirens)基株分布圖(不同顏色點代表不同年份采集的子實體、三角形代表采集的含有該菌菌絲的土壤樣品、紅色叉代表不含有菌絲的土壤樣品)從擴張速率可推測該蘑菇圈已存在50年以上。
(來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